10月31日下午,全球地学教育校长论坛在我校举办。此次论坛是学校70周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以“开放·合作·创新地学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校长、师生代表参加论坛。
党委书记马俊杰致欢迎辞,向线上线下参加论坛的所有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说,本次论坛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举办,探讨当今国内外大学地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助于推动地学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与发展,对于夯实地学教育的基础性力量,推动科技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地球科学的力量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我们能够达成更多的共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广泛地吸收和借鉴有益的经验与成果,加强学术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抢抓战略机遇,推动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创新体系建设。
校长孙友宏院士主持论坛并讲话。他指出,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们应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携手应对高等教育以及地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他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全国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学校将统筹推进大学科融合、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大自然文化、大校区建设等“七大”建设,践行“占高地”“上高原”“攀高峰”三阶段战略构想,与各位同仁携手共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Jon Frampton教授、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副校长Ian Rowlands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院士、日本新泻大学副校长Satish-Kumar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院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原副校长Suzanne O'Reilly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地质系主任Eremin Nikolay Nikolaevich教授先后作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教授以《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为题,介绍了清华大学通过构建国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四象限理论模型,立足于清华大学现有学科和院系及人才培养特色,提出的清华大学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的融通战略。
伯明翰大学副校长Jon Frampton教授重点围绕能源和环境污染主题,探讨了如何加强合作、实现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交流了学校传承和发展地学育人精神、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整学科育人链条、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思考。
滑铁卢大学副校长Ian Rowlands教授以《全球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改变和举措》为题,交流了在共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思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院士介绍了学校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大批科技领域领军领导人才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新泻大学副校长Satish-Kumar教授在报告中交流了学校在地质学方向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人才培养中开展的双学位课程建设等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院士分享了学校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麦考瑞大学原副校长Suzanne O'Reilly院士回顾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合作历史,对学校多年来在地球深部探索与研究中给予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就“高水平学科特色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探讨,提出了强化大学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系统、构建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长效运行的育人共同体等破题关键策略。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地质系主任Eremin Nikolay Nikolaevich教授以《疫情时代地质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挑战与启示》为题,结合地质学课程的特点,介绍了疫情对地质学教学方法带来的改变。
中南大学校长李建成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闫学东,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鲁宁,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雷涯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志强,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王增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刘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张广清,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我校全体校领导出席会议。论坛开幕式由副校长赵志丹主持。
北京工业大学等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我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各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